遗传性共济失调的针灸疗法
遗传性共济失调疾病除小脑及传导纤维受累外,常累及脊髓后柱、锥体束、脑桥核、基底核、脑神经核、脊神经节和自主神经系统等。共济失调步态最先出现且逐渐加重,最终使患者卧床,临床症状复杂、交错重叠,因此患者还需及时发现及时治疗。
遗传性共济失调的针灸疗法如下: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平衡区、运动区;(2)肩髃 、曲池、足三里、环跳。
配穴:分2组。(1)视区、晕听区、足运感区;(2)手三里、合谷、肾俞、髀关、阳陵泉、太冲、昆仑。
(二)治法
采用第一组头针穴加第二组体针穴,以主穴为主,酌加配穴,可依据病人情况,或用头针加针灸,或用头针加穴位注射。
头针刺法:一般单侧有病取健侧,双侧有病取双侧,针刺至规定深度后,快速捻转(180~200次/分)3次,第1次捻转3分钟,休息5分钟后再捻转3分钟,再休息5分钟后,再捻转5分钟,最后1次捻5分钟即可起针。每日1次。
穴位注射法:药液:乙酰谷酰胺注射液100mg与川芎嗪注射液2ml。混合后注入所选体穴,每穴注入0.2~0.3ml,每次上下肢各选3~4个穴位。隔日1次。
温针法:取28号1.5~2寸毫针,进针得气后,采用捻转或提插补法,留针15分钟,在留针过程中,在针柄上可置黄豆大艾团点燃,每次灸6壮。
上述方法头针可每日使用,穴位注射和温针可交叉或单独配合应用。
查看更多关于遗传性共济失调的针灸疗法的相关常识>>
上一篇:遗传性共济失调的病因病理
下一篇:预防共济失调比较好的方法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