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人是脑出血发生的主要人群,以40-70岁为最主要的发病年龄,秋冬季尤甚。脑出血患者一般都会留下后遗症,而后遗症的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近年来,干细胞疗法的发展给神经系统性疾病带来了希望,也让临床控制脑出血后遗症成为了可能。
脑出血属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脑出血(ICH)是出血性脑卒中最常见的,占急性脑血管疾病(中风)的20%-30%,ICH 在急性期死亡率为30%-40%。
一旦发生脑出血、脑梗死等疾病后,患者身体内上下行神经传导通路部分或全部离断,引起神经功能缺失,损伤的神经功能难以恢复,多遗留严重的后遗症,给生活带来了严重困扰。
脑出血后遗症的治疗不是简单的损伤再修复过程,目前传统的药物和手术治疗效果不明显,临床上需要更有效的治疗手段。
近年来,干细胞治疗给神经系统性疾病带来了希望,也让临床控制脑出血后遗症成为了可能。
干细胞修复脑出血损伤的作用机制
细胞替代,重建神经回路
体内外研究均表明,干细胞可分化为内、中、外胚层系细胞,包括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内皮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等。这些成熟的细胞能够融合并替代受损细胞、构成神经血管单元,维持中枢神经系统微环境的稳态,并最终减少脑卒中后的神经功能缺陷。
促进细胞的存活
有研究表明,干细胞可延缓患者体内细胞的凋亡,促进细胞存活,减少神经功能损伤。
干细胞治疗脑出血后遗症的临床研究
间充质干细胞是脑出血后遗症临床应用中最常用的干细胞类型。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广泛,存在于骨髓、脐带、胎盘,脂肪等多种组织中。
现在医学上应用最为广泛的就是新生儿脐带、胎盘中的间充质干细胞。因为新生儿的干细胞是最年轻,质量比较好、活性最高的。大量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的潜能,在体外可以分化为骨细胞、软骨细胞、心肌细胞、骨骼肌细胞和神经元细胞等。目前,间充质干细胞被应用于多项脑出血后遗症的临床治疗中。
临床研究1
2012年,解放军第251医院的科研团队在《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中报道了间充质干细胞联合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出血后遗症的治疗效果。
45例脑出血患者根据入院单双日被分为2组:治疗组22例患者,对照组23例患者。常规治疗10至18天后,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随后,治疗组接受了间充质干细胞联合康复治疗,对照组仅接受康复治疗。治疗后所有患者均接受了12个月的随访。
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更为明显,间充质干细胞配合综合康复治疗有协同并弥补其不足的优点。
这项临床应用表明,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出血后遗症无不良反应,配合综合康复治疗可达到功能恢复的良好效果。
临床研究2
2017年9月,期刊《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报道了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对脑出血患者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活化度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86例脑出血患者,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2组各43例。统计对比2组治疗后1周、2周、3周、4周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活化度,治疗后3周、4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以及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水平。
结果发现,对脑出血患者应用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效果显著,可明显减轻患者神经功能损伤,提高内皮祖细胞与神经营养因子水平,促进其神经功能恢复,提升其日常生活能力。
临床研究3
研究人员纳入280例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干细胞治疗对象,这些受试者具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言语障碍、肢体偏瘫、二便障碍等临床特征。另外300例患者则作为对照组。
随访6个月,采用NIHSS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指数)作为评估指标;两组受试者治疗前后,行颅脑MRI、血生化指标检查,观察干细胞移植的安全性。
研究结果显示:移植后干细胞组与对照组比较NIHSS评分显著降低,Barthel指数显著升高;与移植前对比NIHSS评分显著降低,Barthel指数显著升高。复查颅脑MRI、血生化结果显示,均未出现明显异常。
该研究表明,干细胞修复受损脑部组织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可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后遗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干细胞独特的作用机制,为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帮助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生存和生活质量。
-END-
素材源于网络,内容有改动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
【北联世纪干细胞】
— 感谢 · 阅读 —
北京北联世纪干细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所集临床、科研、国际学术交流为一体的全球生命科学研究公司,技术源头为美国圣地亚哥Biocentrium公司,公司致力于再生医学新技术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转化,并将iPSc诱导多能干细胞培养技术平移到国内,同时与国内多家三甲医院开展科研课题。
现涵盖iPSc诱导多能干细胞,鲜活细胞、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干细胞、血管内皮干细胞、软骨干细胞、NK/NKT/CTL/CAR-T/CAR-NK/DC-CIK/INKT等免疫细胞,肿瘤疫苗等;应用范围包括:疾病预防、两性生殖、神经系统疾病、脑部疾病、亚健康、免疫系统疾病、骨关节疾病等,同时拥有个体化iPS制备和分化成精原细胞、卵原细胞并形成精子、卵子技术、NSC脑部立体定向技术、NSC球后视神经靶向技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