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沿动态:肺再生的希望之光
《Nature Medicine》发表重磅研究,首次证实人体存在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基底样肺干细胞(p63+/Krt5+),这类细胞在肺泡和支气管损伤后可自发迁移至受损区域,分化为Ⅰ型、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及纤毛细胞。这一发现颠覆了"肺组织再生能力有限"的传统认知,为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和肺纤维化治疗带来新希望。
二、三大核心技术突破
类器官培养技术升级
荷兰Hubrecht研究所开发出3D悬浮培养系统,成功将患者支气管活检样本中的干细胞扩增1000倍,并构建出功能完整的"迷你肺"类器官(直径达2mm)。2023年《Cell Stem Cell》数据显示,该类器官移植至小鼠肺损伤模型后,成功实现血管化并改善血氧饱和度35%。
基因编辑精准调控
斯坦福大学利用CRISPR-Cas9技术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使肺干细胞的增殖效率提升4倍。更引人注目的是,2024年《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报道,通过编辑Sox2基因可诱导干细胞定向分化为Ⅱ型肺泡细胞,在特发性肺纤维化(IPF)小鼠模型中实现80%的病灶修复。
外泌体递送系统
中国同济大学团队发现肺干细胞分泌的外泌体(Exo-LSCs)含有促再生miRNA-30a和miRNA-17,通过雾化吸入方式递送,可在7天内促进新冠肺炎后遗症的肺泡上皮修复。Ⅱ期临床试验显示,患者DLCO(弥散功能)平均提升22%。
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肺干细胞技术正以惊人速度发展。尽管仍面临免疫排斥、致瘤风险等技术壁垒,这项技术有望改写终末期肺病的治疗格局。
上一篇:干细胞作用效果怎么样啊?
下一篇:肿瘤免疫治疗原理是什么?